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社会
















01.
罗裕祥溯源之旅 发现马泰佛教弘传路 
02.
换取“香资”度众生-从文物碑铭探讨18、19世纪马六甲海峡三市的竿僧活动 – 王琛发
  (一)依赖社区香火店香资渠持僧侣生活
    (甲)马六甲菏殖时代的僧侣
(乙)新加坡开辟初期的僧侣
(丙)槟榔屿开辟初期的僧侣
  (二)香资制度的演变
结语
注释
03.
民间倡仰寺庙转型中的佛教因素 吉隆坡天后宫个案研究 – 郑庭河
01-论文大纲
02-前言

03-改革和对佛教元素的吸纳
04-汲取佛教元素的促成因素
05-总结
06-参考资料
04.
修成林的转型与社会意义 – 释长恒法师
01-说明
02-第一章:绪论
03-第二章:一路走来 当下把脉 翻阅历史的足迹
04-第三章:四大志业的坚持多元文化的开展
05-第四章:法舟继续启航前进 大众社会国家的肯定
06-第五章:结论
05.
佛教与国家文化   – 赖观福
06.
宗教与华人  – 谢桂元
07.
华社对佛教的期望  – 赖观福
08.
华人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  – 洪祖丰
09.
华人社会与宗教  – 周锦海
10.
佛教与华人社会  – 梁国兴
11.
华人社会与精神革命  – 杨泉
12.
佛教与社会病态  – 释继程
13.
确定佛教在多元社会应扮演的角色  – 张木钦
14.
落实我们的宗教文化  – 释继程
15.
佛教价值对华人文化之启示  – 释继程
16.
当今华社佛教运动的反思  – 释继程
17.
我对佛教与华社的几点反思 – 释继程
18.
大马华人宗教观  – 释继程
19.
佛教教育之特质在国家、马华文化塑造所扮演的角色  – 释继程
20.
大马佛教话语与发掘马来世界佛教传统 – 祝家华
21.
大马华人宗教信仰 – 苏庆华





– 洪祖丰著
01.
佛教与政治
02.
佛教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03.
佛教文化与习俗
04.
佛教运动现况
05.
加强教团组织的办法
06.
如何推行培养佛青领袖计划
07.
佛教界的ISO 9000
08.
外力制裁与自我鉴定—再谈佛教界的 ISO 9000 
09.
佛团与寺庙
10.
雪州首府第一座佛寺
11.
喜见僧才辈出
12.
也谈僧伽总会
13.
「假和尚」事件所引发的省思
14.
致大专佛青
15.
弘法人员的素质
16.
南北对话
17.
佛教对我国教育的贡献 
18.
佛教与艺术
19.
佛教在反毒工作上交白卷?
20.
应付邪教的策略
21.
护持正法,付诸行动
22.
佛门有钱?
23.
节欲自制
24.
施胭涂脂谈女人
25.
回儒对话的联想
26.
华人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
27.
祭鬼
28.
借你慧眼辨识教派
29.
促进宗教谅解
30.
谨慎看待宗教课题
31.
如何抗拒宗教极端与狂热
32.
慈悲与智慧
33.
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
34.
人权教育
35.
政治暴力须受谴责
36.
政治人物的道德
37.
政治力量仅是宗教的助缘
38.
宗教徒的政治观
39.
现代社会的孝道
40.
青少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