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屿广福宫

缘 起 简 介

槟榔屿广福宫创建於1800年,是乔治市市区最早出现的华人庙宇。这一间庙宇的建立,是作为当地华人的共同信仰机构,藉以维持当地华人方宗教与精神寄托。在同时,这一信仰中心,也是社会中心,藉以协调当地的华社活动。後期的华人大会堂,亦是从广福宫原本基础上衍分出去的组织(1)。

迄今为止,在马来西亚北部尚未有其他证据可以追溯和说明华人佛教僧侣在19世纪初的南来事迹。因此,广福宫的《重建广福宫碑记》足以说明,槟城的广福宫可 能是英殖占据槟榔屿之後南来北马的中国僧侣最早落脚之处,它极可能是北马区最早延请僧侣主持的庙宇。

这块道光四年(1824年)立的重建碑,其中的文字传达了两项关系佛教在马来西亚传播的讯息:

(一)广福宫原本是由闽粤商人在此谋生,共同奉祀观音菩萨的庙宇。碑文起首即说:

“槟榔屿之麓,有广福宫者,闽粤人贩商此地,建祀观音佛祖也,以故,宫名广福。”

(二)广福宫在这一年的扩建,分别有兼顾到软体和硬体两方面。这一年,该宫的扩建添加後进一座,而且,碑文也明文确定,这一庙宇旁边加盖了僧舍,让佛教僧侣长驻,以满足槟榔屿及邻近地域华人的宗教需求:

“甲申岁,乃募劝题,各捐所原,运材琢石,不惜资费。重建後进一座告成後,载祀列圣之像於中,旁筑舍以住僧而整顿之。”

我们叁照这一个时代的槟榔屿人囗,根据Bradell的统计,发现到1818年槟榔屿华人人囗是7,858人,对岸威斯利省的华人人囗是325人。到了 1830年,槟榔屿的华人人囗是8,963人,而1833年,对岸威斯利省的华人人囗是2,259人(2)。根据这样的一个人囗统计表,我们再考虑当时这 些南来异地拓荒者的心理及生活需要,我们可以相信,僧侣在人囗日益增加的社群生活,已成为”必须”,他们不可能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初期南来的华人,生命和财产都没有保障,客居他乡的人们活着需要通过向神明问卜,祈求心安理得,死去的人客死异乡埋骨异域,更需要僧侣诵经祝福安息。因此 在开辟初期,僧侣所扮演的角色,异常重要。他们作为宗教人员,可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事业出路,提供谘询、聆听和辅导。

J.D.Vaughan在1851年记录,有两处提到,广福宫僧人为槟榔屿华人信仰服务的主要任务:

“整个华族社群厌祝的节目,首先是新年,它在阴历十二月三十日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主要的日子是在年三十日及初一到初五,以及十五和十六,在这些日子里,僧侣们在庙中举行大法会”(3)。

“……在大殿进囗处前面,装上了坚固的栏杆,以便在大日子隔开诵经的僧人们涌入。”(4)

迄今为止,由於战前资料散失,我们也无从找寻到1824年以来,驻持广福宫的僧侣名字。不过,从广福宫重建碑上提到”重建後进一座告成後,祀列圣之像於 中,旁筑僧舍以住僧而整顿之”,我们可以确定有关的僧人,是随着正当槟城人囗增加,”列圣之像”也增加之际,长住僧舍。

不过,从这块碑上的文字,可以发现广福宫的董事们除了按民俗信仰,称呼观音为”佛祖”,碑上也并没有采用任何的佛教术语;这大致可以反映了当时这一区域对佛教的认识水平。

观察其历史真相,我们必须认识到,引进僧侣的广福宫为中国佛教南传创造了条件,但它本身并非一间佛庙。虽说1824年已有僧人长住僧舍,以”整顿”庙务, 虽说广福宫是以”观音佛祖”为主祀,但是这间庙由一开始便是根据民间信仰的意愿而建立的。因此,从开基迄今,这间庙不论是其布局、崇祀对象或者是信仰仪 式,都不曾依据纯粹的佛教寺庙色彩。基於广福宫代表了华人各籍贯帮群的联合,因此宫内奉祀的圣像包括了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对象,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神明;其中 也有一些神明,可能是来自先天教(斋教)的系统。(5)

在说明广福宫是一间拥有庞杂的、不同体系神明的庙宇的同时,迄今,也很难有充份资料证明僧人来自何方,因此亦无从评断早期僧人本身对佛教的认识水平。然 而,上述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到广福宫虽然提供了僧人落脚之处,但却不能说以广福宫作远打算,会极有利僧人说法传教。加上当时民智未开,从19世纪20年代 到70年代又是开拓与私会党争战的时代,僧人在这样环境是否能做好对外传法和自身修行的任务?这就全看僧侣本人的佛教认识水平与性格修为。

1887 年发生英殖民地政府因和尚不守清规的传说,插手广福宫事务,便反映这一类事件发展至极端後果(6)。这之後,胡泰兴、许武安、邱天德、许森美、谢德顺等二 十名由英殖民支持的商绅理事,委任了来自福建鼓山的妙莲长老为新住持,也曾引起不满。一方面旧僧向总督Sir Cecil Clementi Smith投诉, 反对被辞退,但申诉被拒,另一方面,也有私会党干涉此事(7)。因此,到了19世纪,这样的事件,不能不催促着,南下传法的僧人在条件俱足的时代,另作为 打算他们一方面继续保持着留在广福宫与群众传法服务的根据,另一方面,则必须另建纯传佛的道场。
1891年,广福宫住持妙莲长老,在亚依淡另寻土地,开辟後来发展成为东南亚佛教圣地的极乐寺,妙莲长老的决定相信即是深切感受之举。(8)

不管怎样,从历史角度来说,广福宫的确为佛教僧侣的南来传播佛教,提供了最早落脚之处,它虽则一开始便不是纯粹的佛庙而归属於民间信仰体制,但它也发挥了 民间信仰对佛教不排斥,反而尊崇佛教、尊敬僧侣的精神。这一间属於北马华社信仰中心的香火庙,为200年来的佛教南传,提供了条件,也作出了贡献!

注释:--
1)王琛发《广福宫:历史与传奇》槟城:(槟城州政府华人宗教社会事务理事会。槟榔屿广福宫,1999)页67

2)张礼千《槟榔屿志略》槟城:南华出版社出版,1959)页50

3)J.D.Vaughan, Notes On The Chinese Of Pinang,
(Penang: Logan’s 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1854).

4)J.D.Vaugan,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Kuala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1879, second impressions 1977), 59页

5)参同注一,页45。我们可以发现,前殿主祀除了”观音佛祖”,又有南海佛祖、天母佛祖、南天佛祖。後殿则有金莲佛、明光佛等神像,都是斋教的影响。

6)Penang Gazette & Straits Chronicle, 21Feb.1888.

7)Tan Kim Hong, A Historical Sketch of Kong Hock Keong. 载《槟榔屿广福宫庆祝建庙188周年暨观音菩萨出游纪念特刊》(槟城广福宫,1989)页39、40

8)释宝慈《极乐寺缘起述略》载”……然而庙居屿声,地狭人嚣,苟非动静,一如之士,便生挂碍,莲师苦之,於是腊屐选胜,杖策寻幽,逐於亚逸淡山中,而得本寺……。”载《鹤山极乐寺志》卷七(槟城:极乐寺,1923),页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