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卫塞节献词

  • Category : 资讯

宽容谅解 和谐社会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总会长释日恒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心。人心不和谐,社会就没有办法和平。人心不平之处,就是永不能满足的贪婪,忿恨不平的仇视,以及互不信任的质疑。追根究底,人心的不平都根源于自我为中心的自尊自重,甚至自以为是的心态。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中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经中大意谓和谐,必须平直的人心才有可能实现。随人心正直诚恳,不谄媚迂曲,才能展现出正当合乎情理的行为;随其所作所为合乎情理,则人心便能对道德对正确的行为有信心,且确认其重要性。道德观念,正行的价值深植人心,则人心自然调顺,自身行为有所不当,自会深感惭愧羞耻。如此社会人心则言而有信,行必端正,气节也随之忠正高亮。此所以经中又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人如果不愿意为身周遭的人作出友善有利的奉献,对人不能于以寛容谅解,对事物不愿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但一味的要求,或甚至强迫他人对我的奉献、尊重、也包括于我的谅解。而事实上,唯有将这种对他的索求,转成自己对人对事的本份和志愿。人心的寛容与谅解如此,才是真正促成社会的和谐主要因素。具体而言,这种心态就是慈悲喜舍——包含寛容谅解为本质的平等慈悲。慈悲,如果不能平等的话,仁慈仅限于自己重视或喜欢的人,那么纵然是助人的善举,依然不能眷顾所有人,人心社会依旧不能平等。平等慈悲,讲求怨亲平等,一切顺乎因缘,尊重因缘,所以不论贵贱、善人恶人、功德大小,是纯然视乎当下的随缘因缘布施。自己的心地平正了,才能造就社会人事平正。因此,一切以平伏自身心地开始。为平此心,必须勤学以增长正智正见,以正知见导引心念行慈善行;唯重点必须在慈悲心行中,放下任何执取爱染之情,慈心才能常持久远。

因此,慈悲心常被比喻作大地,能生长万物和包容一切善恶顺逆的境遇。人心对人对事对社会展现出寛容谅解的平等慈悲,在自身便能长养出过人的德行,源源不断的福乐;社会自然会对人心体现出和谐。真实的和谐,就是在这种良性业力的循环之下,真真实实的实现!

心中烦恼作主,则社会多诸纷争忧患,一片黑暗死寂,无希望可言;心中烦恼寂静则世间平等,福乐喜庆,前景一片光明。祈愿社会,人人明了,自心功用的微妙,业力因缘的法则,勤守本份义务,奉行一切善法,则必定能化秽土为净土广延众德,使得人心净若琉璃,法轮常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