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大蓝图2002

第四章 对内的企望

第一节:地方性、州级性与中央组织的任务

1. 地方性的寺庙与佛团应积极扮演他们的角色。

地方性的寺庙与佛团是接引地方性民众入佛门,教育他们,让他们参与活动,成为干部的组织,是佛教的基层组织。作为地方性的基层组织,最重要的是要与当地众多的居民或家庭建立佛缘。

地方性的寺庙与佛团必须普及各地。州级与全国领导层应关注道场的普及性。

通常寺庙或佛团办了些活动,有了些信众到寺庙或会所来,就忙透了。没有多余的时间,关照那些没来寺庙或佛团的民众了。这类道场形成了一个小集团,来来往往 都是同一班人。另外,许多家庭在家拜观音,但对佛教认识不多,由于生活忙碌也没有时间到寺庙或佛团来。还有许多是释儒道不分,有很强的佛教倾向,同样的也 对佛教认识不够,但佛教的内涵,早已在他们的文化与习俗中了。总之到寺庙或佛团来的,对比起来,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我们的基层组织,不能自满,不要能维 持就满足,要放眼看整个社会,要走进民间。

怎样把佛教的宣传品与媒介送进家庭,如佛教书刊、观音像、佛像等,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目前我们有许多寺庙与佛团,散布在各地。有些过度集中在某此地方,有些地方根本没有佛教的道场或太少。

通过大众媒体,报章、书刊、电台、电视、VCD等的宣教,也会教育居民亲近法师,亲近寺庙佛团。另推动佛教礼仪习俗化,对佛教在民间的扎根也是很重要的。

地方性寺庙传统的功能与应办的活动与任务:
(一) 传统的功能与活动

  • 1. 让信众来礼佛、诵经、共修、亲近与供养三宝。
  • 2. 住持或其他职僧向信众开示。
  • 3. 举办佛诞庆典。
  • 4. 祖先灵位的安放,举办超度法会、点平安灯、办其他法会。
  • 5. 做早晚课与修持。
  • 6. 辅导信众。
  • 7. 按传统的师徒制,培养与教育弟子。

(二) 其他活动

  • 1. 佛教幼儿园
  • 2. 假日佛学班或生活营
  • 3. 其他节日庆典,如国庆、中秋节等
  • 4. 弘法会
  • 5. 布施

地方性佛团一般的活动:

  • 1. 周日供修
  • 2. 假日佛学班或生活营
  • 3. 幼儿园
  • 4. 节日庆典
  • 5. 弘法会
  • 6. 布施或其他慈善活动
  • 7. 文化艺术活动

总之地方性团体的任务是扩大佛教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普渡众生,而不是志在于维持一个团体的生存与安定。

2. 州级性组织(如佛总的州分会,佛青的州联委会等)的任务:

  • 1. 服从中央领导,贯彻中央的路线,支持中央的计划。
  • 2. 通过选举与委任制,集合州内各方面的人才,领导州内属下寺庙与佛团,对个别寺庙、佛团、支会提供指导与协助。
  • 3. 集合州内属下会员的力量,兴办较大型的佛教事业与活动。
  • 4. 与州内其他佛教组织的联系,联办庆典或其他活动。
  • 5. 与州政府交涉或磋商有关佛教所面对的问题。
  • 6. 与其他宗教保持融洽的关系。
  • 7. 与州内各主要社团保持良好的联系。
  • 8. 培养州内所需的人才。

州级的领导层都是来自州内属下团体会员或个人会员,其任务不是重复个别寺庙或佛团所办的活动,而是如何领导与协调各寺庙或佛团所举办的活动,不是取而代 之,而是协助与提高其质量。州内的基层组织单位,有强有弱,强的应在州内扮演领导的角色,协助州内较弱的单位。州内的基层组织,也有义务支持州分会,参与 并支持州分会所举办的大型活动,大型的佛教事业。

目前马来西亚佛教的州级组织并不强,或未能扮演有效的领导角色。主要是其属下组织的集体观念不强,很少关心整体的发展,多数只注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或许与生活圈子狭小,佛教的思想教育并不完善所造成。

3. 中央组织的任务

  • 1. 制定路线(大方向)、提出各项重点计划,带动发展。
  • 2. 检讨既有的制度,改变与创新,引发菩提心。
  • 3. 与中央政府保持联系,实现大会提案的要求,解决突发性的事件。
  • 4. 与社会主要团体保持良好的联系。
  • 5. 与其他宗教保持联系,维持和平与融洽。
  • 6. 与教内各源流、各宗派保持团结与合作。
  • 7. 选用人才,广泛物色人才协助推行各项重点计划。
  • 8. 办好佛学院,培养各类僧才,特别是培养高僧大德,统领大众。
  • 9. 适应时代的发展,力求制度创新。
  • 10. 领导与尽力协助属下组织的发展。
  • 11. 与各国佛教进行交流。

第二节:统一的路线:人间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团体单位多,成员来自各民族、各不同源流、不同宗派,若没有一条共同的路线(大方向),各行其道,在佛教徒人口还在相对下降的今天,由于行动与力量不能集中,思想不能统一,肯定的佛教的发展将受极大的影响。

廿世纪初叶,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随后印顺导师提出《人间佛教》,最近中国佛教协会在大陆也提出《人间佛教》,世界佛光协会的星云大师高举《人间佛 教》的大旗,走向世界的台湾慈济功德会也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法鼓山圣严法师也提倡《人间佛教》。台湾惠空法师说:”台湾佛教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我想唯 一可以举出来的就像印顺导师、星云法师现代的人间佛教”。现代基督教也提出《世俗化》,提出《上帝之国在此世》之说。环顾世界宗教与世界佛教的趋势,经济 全球化,全球政治的趋向,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在说明了佛教大乘思想的成熟性、适应性,其中道思想、不二法门,加上《佛出人间》都说明了廿一世纪的佛教应走 的是《人间佛教》的道路。

人间佛教是超越宗派,为各宗各派所接受与认同。在推动过程中为团结各宗派提供了实际的基础。
附人间佛教的论文: 略论“人间佛教” 、 人间佛教要略 、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

第三节:抓紧提拔僧才与培养高僧大德
分两方面提高僧众的整体表现与素质,一是提拔,二是培养。这项工作要做好,必须摒弃派系观念与感情因素,唯才是用。

随时日的消失,从中国南来的高僧大德,已逐渐放下领导的责任。正与其他领域的变化一样,佛教界本地出生的僧才已逐渐接过扮演主角的任务,进入领导与住持佛 法的层面。在这过程中,如何提拔具有德行、道心与智慧的僧才,既能结合传统的优点,又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引入新的机制,领导我国佛教,走向一个更高的新台 阶,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关键。

佛教并非哲学与学术,佛教是宗教。《道心的培养与修持,修行证果》对佛教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与作用的。台湾法藏法师说:”今日的佛教,其最大危机,不 在人才凋零、不在山头主义、不在教徒分散、不在白衣上座、不在弘法不张、不在外道混珠、更不在学术不振,而在教内普遍缺乏《刻苦真修》,《如法实证》的大 德”。中国的闽南佛学院的妙堪法师说我们应培养:”像弘一法师那样,高举戒学的旗帜,令正法久住;像虚云、来果和尚那样,坐穿地球、参究本来面目;像太虚 法师那样,整顿僧制,创办教育,提倡人生佛教;像圆瑛法师那样主办教会,忍辱负重,宏宗演教,度化一方;像宗喀巴那样除弊兴利,创立教派。。。。纵观中国 近代佛教色彩斑烂,都是这几位大德放射出的光辉。由此可见未来佛教的命运,是寄望于涌出一批新的大德高僧型僧才身上。因此僧教育的主要目标,就要以这些大 德高僧为榜样,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出一批学修并重的僧才,住持三宝,振兴佛教”。

从续佛慧命长远的观点来看,加强培养僧才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除了派遣学僧到台湾或他地深造外,积极加强与扩大佛总的佛学院是当务之急。

我们的确迫切需要道行、德行、智慧俱全的高僧大德,统领大众。

第四节:佛学院的发展
佛总于1970年在槟城设立了一所佛学院,学生有僧俗二众。佛学院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僧才。几十年来,生源有限,招收条件无法严格进行,虽已培养不少人才,但仍须力求加强,以应时需。

台湾净心法师说:”到目前为止,台湾从南到北,有近二十间佛学院,近十间研究所”。台湾的行禅法师说:”台湾的佛教研究与教育机构,主要是为佛教团体自己所办的研究所与多数附属于寺院的佛教学院”。

与台湾比较,我们真是相形见绌,我们只有一所佛学院,没有研究所。

研究所是肯定需要的。我国还待创造条件,筹备成立研究所。

佛总最近大力推动《教育与慈善大厦》的计划,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佛学院的设备,充实学院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办好学院。

台湾的佛学院并非由政府兴办,都是由寺院的住持出钱出力兴办,我国的寺院并没有兴办佛学院,只有唯悟法师近来正在筹备设在泰南的佛教大学,初期的教学是以 英文媒介为主。反观我国的华文教育,大部分的华小(超过千间),全部的独中(六十多间),都是由华社兴建。马来西亚华裔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徒,竟只有佛总兴 办的一所佛学院,仅有百多名学生,实在难以置信。这或许与我国缺乏高僧大德有关;也许是我们没有放手动员;也许教界并没有登高一呼,向社会坦言,我们需要 办好佛学院,也要扩大或增加佛学院数目;也许我们自己认为有这么一所佛学院已很好了。

无论如何办好目前唯一的一所佛学院,是非常急切的。佛总现正推动筹建《教育慈善大厦》计划,希望佛教界与社会大力支持,先将既有的一间佛学院办得出色,办得好。
办好佛学院,及有足够的佛学院,是佛教发展重要关键之一,不可轻视。
请参考附录(中国、台湾有关佛学院)

第五节:教内各民族、各源流、各宗派的合作与联谊
原 本马来西亚各民族、各源流、各宗派的佛教少有来往,因某些问题时有分歧与争执。值得庆兴的是几年前,彼此在互相尊敬与体谅下,达致共识,推举佛总主席为常 任主席,成立了马来西亚佛教协调委员会。从此,各民族、各源流、各宗派通过佛协的会议,取得了对许多问题的共识,即使有分歧,也可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 上获得解决。原由佛总单独决定的卫塞节主题,由佛总建议由佛协讨论决定之。对政府施政上的某些问题,也在佛协讨论,齐向政府磋商解决。

佛协的设立为彼此的联谊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希能善于栽培之,能为今后马来西亚的佛教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节: 资讯时代与寺庙佛团
科 技进步,一日千里。资讯工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令人惊叹。小小一张磁盘,可容下不知多少套类似大藏经的典籍,且花上喝杯茶的费用,即可拥有一片这样的磁 盘,并随时阅览之。要研究佛学义理、查找历史资料、甚至许多当代人物资料、经典著作、佛教胜地、世界佛教组织、世界佛教新闻等,上网搜索,随手可得。

佛教寺庙与佛团都应掌握电脑(电子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资讯工具,获取与发送信息、处理行政、保存与整理资料。通过互联网世界佛教信息已几乎随意即现了。
佛教再也不能停留在旧有的模式,必须尽快适应时代的进展。

学习简单又易学的上网技术,是每个佛教工作者的责任了。现在许多老公公都学会上网了。我们寺庙佛团岂可没有电脑设备,信息脱节呢?快把自己寺庙与佛团的资料上网吧!以免搭不上资迅快车。

第七节:专业性团体(全国性团体中内的职责)
地 方性的寺庙或佛团,有强有弱。有些资源丰富,人才济济,但大多数是资源有限,人才缺乏,再加上忙于活动,确是无法专门负责某方面的工作,培养弘法人才,并 以此为其他团体提供服务。较强的地方性团体,如台湾某些地方性寺庙,甚至可办一间出色的佛学院。我们建议较强的地方性团体,除了原有的活动,应在某一方面 做到专业化,并为整体佛教做出特殊的贡献。

一般上地方性团体的活动,如开佛学班、研讨会、读书会、弘法会、幼儿园、假日佛学班、生活营、诵经供修、梵呗、佛曲演唱等,若要办得出色,办得好都需要专业性团体的协助。

地方性的组织一般上没有义务为其他地方性团体服务。州级性与全国性的组织本应负起这项工作与义务。但在现代社会,往往个别的地方性团体,比州级性团体,甚至全国性更有财力,办好某项专业性的工作。
作为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应了解并善于鼓励地方性团体,发挥其能动性。
我们目前应办的专业性机构有:

  • 1. 社会关怀与佛教事业机构、
  • 2. 信息中心、
  • 3. 教育中心、
  • 4. 宣教中心、
  • 5. 弘法中心、
  • 6. 文化艺术中心。

在适当时候这些专业机构也可由佛总统管。

1. 社会关怀与佛教事业机构
目前佛教的慈善福利机构有:

  • 一、 总正在兴建教育与慈善大楼,这项计划要筹资二千万元。此外,佛总目前设有施医赠药所、森美兰分会、雪隆分会(在筹备中)也设有施医赠药所。
  • 二、 另佛总应设立佛教坟场、佛教殡仪馆等机构。
  • 三、 目前既有的佛教慈善福利机构:隆华老人院
  • 四、 修成林洗肾中心,由修成林的长恒法师兴办。可说是目前最成功与最大的佛教慈善福利机构。
  • 五、 助念团
  • 六、 安老院、义学(应列出其他源流的佛教慈善机构)

2. 信息中心
佛总的网站可成为马来西亚的佛教信息中心。在佛总网站除了介绍佛总与报导佛总的新闻外,也同时介绍与报导我国其他寺院与佛团的讯息,从其内容来看,佛总的网站已是马来西亚与世界佛教的一个中文佛教信息中心,网址是www.mba.net.my。
我们鼓励寺庙与佛团设立自已的网页,最少也要有电子邮址,以方便联络。在这方面需要协助,可联络马佛总蒲种支会。佛总的网站是为马来西亚佛教而设,我们欢迎各位参加成为各地方性的通讯员。
在佛总网站将提供各级的佛学课程与所需的参考资料,如:佛教幼儿班的教材、儿童佛教故事、儿歌、儿童佛曲、儿童游戏节目、在家众佛学课程、函授课程、研究班课程、各种活动的计划书、佛团行政手册等。
设立佛教电子报,报导本地与世界佛教新闻。
设立佛教电子广播电台
设立佛教电子图书馆
设立马佛教电子资料库

佛教团体管理与活动手册、佛教团体的注册工作与相关事宜、
设立佛教活动资料库,列出适合寺庙与佛团的活动项目。

网站

佛总已设了网站www.mba.net.my,其中除了报导佛总与世界佛教的信息外,同时也介绍了马来西亚各宗派的寺院与佛教团体,僧众与其他与佛教相关的人物等等。在佛总的网站上也收集了国内与国外许多佛教相关的网站与网页。
通过信息中心,充分利用电子资讯的方便,可加强佛教寺庙与佛教团体的组织联系、信息交流。

3. 教育中心
从全国的角度研究我国的佛教教育应如何开展。
现在培养僧才的工作由佛总属下的佛学院负责。当然也有许多学僧目前是到国外其他地方求学。
佛总暗邦支会将聘专人配合佛总与佛青,研究与推动马来西亚的佛教教育工作,如推动佛总与佛青联办之佛学考试、为各寺庙佛团的幼儿园教师提供教材、研究其他相关的佛学课程等。
总之我们需要有一个《教育中心》,全面研究与推动佛教的教育工作。
出版佛教教育的VCD、佛教幼儿班师资训练。
电子函授、计划推动出版佛教教育的VCD、举办佛教幼儿班师资训练。
随时代的进展,除了僧伽住持佛法,续佛慧命外,许多在家居士,也大量参与佛教工作,这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何计划与规范居士在佛教工作中应扮演的角色已是紧迫的任务。(参考圣严法师文)
展开网上的教育与函授。在佛教教育方面可开班授课,函授或电子函授,采纳马佛教考试委员会所定下的课程纲要,分启蒙班、初级、中级、高级甚至发展到研究班等,并鼓励信众按次第参加马佛教考试委员会的考试。
举办州级幼儿园大汇演。

4.大众媒体的宣教中心
大众媒体,如报章、杂志、电台是接触民间最为深入与广泛的媒介。佛教要兴盛,通过大众媒体引起关注,进行宣教,接引众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马来西亚的各语文报章,报导佛教新闻并有佛教副刊的只有华文报章。英文报章极少报导佛教新闻,马来文报章根本没报导佛教新闻。电视台也极少有报导佛教新闻,电台也很少报导。马来西亚有十本华文佛教杂志。关注的重点是在华文报章与佛教杂志。
我们建议成立专业宣教中心,专注这方面的工作。
此中心的任务是联系与组织佛教作者,学者共商计划,进行投稿,展开在媒体的宣教工作,同时关注佛教的出版工作,收集与整理我国的佛教著作、作品。
华文报章中的佛教副刊:
1. 南洋商报 (每星期有一半版或一版的佛教副刊,名为登彼岸。)
2. 星洲日报(每星期有一半版或一版的佛教副刊,名为菩提树。)
刊物:马来西亚佛教刊物总共有十份:普门 、佛教文摘 、福报 、慈悲 、人间 、无尽灯 、法海月刊 [居士林]、法露缘 、慈济月刊 、人间佛教。
会讯:马佛总会讯 、佛教青年、修成林、寂静园。
著作:马来西亚也有不少的佛教著作,可惜的是没有适当地整理。

5.弘法中心
佛总的弘法组与佛青的弘法组原本在弘法工作上是有联络与合作的。希望两个机构能一如既往,继续合作把弘法工作做好。建议培养与物色更多的弘法人才,有计划地展开弘法工作。
弘法工作应有一定的计划,不可太过随意,导致水平不能上升,建议设立〈弘法中心〉,由专人负责计划与安排。
弘法中心的任务:

  • 1. 制定全国性的弘法计划。
  • 2. 拥有LCD(电脑放映机,包括影片的放映)设备,鼓励佛团拥有与利用LCD,进行弘法。
  • 3. 收集大量弘法专集,随时备用。
  • 4. 提供各种不同类别的弘法体裁。
  • 5. 联系弘法人才,安排弘法计划,提供弘法人才进行弘法。
  • 6. 培养弘法人才。
  • 7. 举办弘法人员交流会,团结弘法人员,形成一股稳定的力量。
  • 8. 研究提高弘法水平,注重弘法效果,创建适当的制度。
  • 9. 鼓励参与者参加佛学考试。

6.文化艺术中心
佛教文化艺术的工作建议由菩提工作坊、古晋佛教居士林、观音基金会、佛总马口支会策划进行。这几个团体在文化艺术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 • 佛教礼仪习俗化
  • • 设立梵呗与诵经培训中心
  • • 设立佛教书画中心
  • • 设立佛教表演艺术中心
  • • 设立佛曲创作与合唱团指导培训中心
  • • 设立马来西亚佛教文物馆。
  • • 申办更多的佛化婚礼,并进行辅导工作。

第八节:大专与中学
在大专与中学鼓励成立佛学会,并提供适当的协助,协助佛学会对大专与中小学生进行的佛教教育。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佛青在进行。
在大专与中学鼓励参加一年一度的佛学考试。
在大专与中学提倡佛教《读书会》,放映《弘法专集》。
举办假日佛教生活营。
鼓励订购佛教书刊。
成立大专佛教联谊会(似已成立)。

第九节:深入民间
主动走向民间的行动计划:
成立助念团
申办坟场、焚化炉、骨灰楼。建立与义山团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发扬佛教仪轨。
申办殡仪馆。
申办常月出生洒净集会,并进行辅导。
申办每月生日祝寿素宴,并进行弘法。
申办更多的佛化婚礼,并进行辅导工作。
规划与推行〈良好佛教家庭必备的佛教用品配套〉。
提倡佛教《读书会》
(以上方式有助于接近民间,纠正脱离众生的情况,也可增加佛教界的收入。)

第十节:佛教礼仪习俗化
培养健康与文明的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与社会的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把佛教的礼仪化成为佛教徒的风俗习惯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每个民族与文明,都非常重视人生的几个环节:诞生、生日、结婚、死亡。
每个民族与文明,都注重培养爱国情操、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提倡慈善、对社会的关怀、礼貌与互相尊重等。

佛教现有的礼仪有与礼貌、互相尊重有关的合十礼,有与诞生、生日、结婚相关的洒净仪式,有与死亡相关的诵经、超度等仪轨,有在初一、十五吃素的习惯,有庆 佛陀日、盂兰盆节。。。。。。。。。等节日,怎样把这种佛教礼仪化成为佛教徒的风俗习惯,对宣扬与加强佛教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

佛教向来都不是极端的宗教,也不主张诉诸极端的行为,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是佛教因机施教的基本原因之一。移风易俗的工作是长期的工作,怎样逐步把佛教的礼仪习俗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必要研究与推动。

第十一节:加强统一发挥与合作
马 来西亚虽以回教为国教。但除马来人外,其他民族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有宗教信仰自由,有结社的自由。单位组织在马来西亚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基本上是好 的,这确保我们的组织可以深入民间,有深入民间的机会。在如此自由的空间,马来西亚各民族、各源流、各宗派的佛教团体,都可自由与随意地推动个别的会务。

在马来西亚佛团必须在社团法令下注册,成为公共团体,依社团法令行事,团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范,资产也受到章程的保护,不易流失。但马来西亚的寺庙并不须 要在社团法令下注册,即可成立并展开活动。寺庙的产权通常都注册在住持个人名下,传统上采用了《受托人》制度,受托人不一定是住持,或住持一人。

若是直属团体,如佛总属下的分支会,则须追随中央的政策,较易于统一发挥,若违纪时,佛总可冻结,甚至解散之。若是团体会员,如佛总属下的团体会员,有寺 庙与佛团。寺庙与佛团(必定是个别在社团法令下注册的团体),参加佛总后,自有义务追随与贯彻佛总的主张,配合佛总展开活动与工作,也较易于统一发挥。但 作为佛总属下的团体会员的寺庙与佛团,若违纪时,佛总最多只能开除其会籍,不能冻结其活动或解散之。

佛总分支会的产业可说是属于总会的产业,若要转让必须要总会批准。但作为团体会员的寺庙与佛团,其产业不属于佛总所有,要转让,总会无权干涉。

佛总基本上可说是一个属松散型的组织。其属下团体会员有些是无须在社团法令注册的寺庙, 这些寺庙作为团体会员,属于“非法人”,从法理上来讲,不具有法人的地位。

佛总的属下会员,有个人会员也有团体会员。团体会员有寺庙与佛团。
但由于寺庙无须注册,也可成立,正是有了这种《自由》,我们佛教团体间,怎样采取适当的行动(法律以外的行为)在爱教与护教的基础上,进行律已,是佛教团体自身的建设工作。我们要有自由,也要有联合与统一的发挥。

统一的发挥,不但只是为了律已,同时也为了集中力量,共同建设与发展佛教。
从全国来说,协调统一发挥的有两个机构:全国僧伽委员会,佛教协调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