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亭

全马最古老华人寺庙 马六甲青云亭


马六甲的青云亭古刹对于马来西亚逾百年来的佛教弘扬影响深远。

座落在马六甲观音亭街的青云亭,民众因其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习惯称之为观音亭。据该亭一座于清朝嘉庆6年(1801年)
的重建青云亭碑记云:「吾想夫通货积财,应自始有,而臻富有莫大之崇高,有凌宵直上之势,如青云之得路焉,获利故无慊于得名也,故额斯亭曰青云亭」,以取其平步青云之意。

福建移民引入佛教
根据历史学者多番考察,该亭乃马六甲首位甲必丹郑芳扬(又名郑启基) 1673年创建,并经过历任甲必丹,分别于1704年(甲必丹曾其禄)、1801年(甲必丹蔡士章)、1845年(亭主薛佛记)、1862年(亭主陈金 声)、1894年(亭主陈明岩)、1960年及从1999年开始至今7次重修及扩建工程,才有今天庄严巍峨面貌。

该亭占地面积约49520平方尺,亭内正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及释迦牟尼佛圣像,左右两旁则供奉武圣关圣帝君及天后圣母,偏殿供奉至圣先师文昌帝君等护法神 祗,后座殿堂分别供奉历任甲必丹、亭主及已故的该亭重要理事牌位,其余尚包括供奉历任住持的祖师殿及让民间信众供奉亡故至亲的牌位。亭内现存的牌匾、石 牌,也是研究马来西亚华社历史的珍贵史料。

佛教引入马六甲与福建移民有著密切的关系。早期,马六甲居民以福建省籍人士居多。当时福建省厦门、同安、漳州、泉州、莆田移民甚至当地土生华人成立了青云亭。

马六甲遭受葡萄牙、荷兰殖民地政府统治时,青云亭是当时华社的最高机构、执法机关,为当地华裔居民排解纠纷。英国统治马六甲华社期间,该亭实行亭主制度,取代过去甲必丹制度,继续成为马六甲华社活动中心。

1949年9月28日,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青云亭机构法令,成为当时唯一受到政府立法的华人宗教福利团体,推动、宣扬、奉行马六甲华社所信仰的宗教,并适时推行华社的慈善福利工作。

随着这些源自福建的先贤南来,由于闽南籍人士的许多宗教仪式向来由佛教僧伽主持,青云亭管理层便从中国聘请出家人南来驻锡,为居民祈求消灾祈福或主持超荐 佛事。另一方面,青云亭主殿供奉佛教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促使他们聘请出家人的原因之一。

初期的青云亭出家人只是应付宗教仪式需要,并没有实行弘扬佛法的任务。根据记载,当时青云亭是聘请来自福建南安杨梅山雪峰禅寺喜敏上人及徒众来主持寺务。 其中包括后来在新加坡建造普陀寺的转岸法师,曾于1911年代管理青云亭寺务,及该法脉下的转伏和尚担任主持。

日据时期发心办学
1914年,来自福建莆田龟山福清禅寺平章上人(接受雪峰禅寺传法)继续主持法务,随后该亭转移莆田福清禅寺法脉的出家僧侣主持亭务。继任住持者为香林上人、上弘上人、金星上人、禅道上人、理证法师及现任理行法师。

龟山法脉的平章上人及香林上人受邀在该亭主持法务,所得供养钵资,添购产业,用来资助在中国的祖庭福清禅寺,让在大陆祖寺的僧伽,能无财务顾虑下安心办道。

1919年香林上人继任青云亭住持。在他的德行感召下,有许多人士皈依其座下学佛,更有些依其剃度出家,其中包括了金明、金星二法师。

二次大战期间,精通唯识学及因明学的慈航菩萨,因受到战争影响不能返回中国而逗留青云亭。金明法师藉此因缘向慈航菩萨学习唯识及因明。

在日治时期,敌军政府严禁华文教育。金明法师感慨母语教育遭禁,中华文化传承受到阻拦。于是,在青云亭内以开办佛学研究所名誉,教授佛学及华文。当时,日 军多次来查询,但是基于日本对佛教恭敬而不了了之。当年,佛学研究所的学生,不少是日后的虔诚的佛教徒,其中三位已故沈金基、已故黄金熙及尚健在的黄金莹 居士更矢志不嫁,与已故恒馨法师协助金明上人创办香林觉苑及学校。

创立佛总首个分会
60年代住持金星上人时常给信众开示,讲授佛理,在上人带动下,不少年轻人发心学佛,促使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首个分会 — 马六甲州分会在该亭奠定创会的基础,并掀开马六甲共修风气。

该亭由于佛事需求,引入了许多僧伽南来,其中马佛总现任主席寂晃长老,就是这样的因缘来马。

在青云亭出家人努力为弘法事业奔驰,深觉该亭始终非纯粹佛教道场,于是1946年由该亭传人定光法师在麻坡开创净业寺。定师过后也在巴株巴辖创办观音亭; 广如法师在居銮创办妙严亭;寂晃法师在森美兰州芙蓉创办妙应寺;金星法师创办香林寺;金明法师创办香林觉苑等。

(摘自《福报》第9期,P.68 – P.69)


马六甲州
成果念佛会
佛教居士林外观
马六甲州
佛教居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