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第十二)之五

第651题至第700题

651.
临终时,心念佛号,若阿弥陀佛来接引,可是不为这所动,只管坚持佛号下去,这能往生吗?(月凤)
如佛来接,是已感应道交,当然继续持念,否则失念,往生无分矣。但净土三要,为信愿行,如第一答,必求往生。斯时当急持名号,恳切求去,如坚持不动,是不为来接所动耶?抑只以持名为结果乎?若然则是他宗之法,而非净宗之义。
652.
念佛一天至七天,得往西天,这是死了后,阿弥陀佛来接引否?(叶特华)
自是死后,神识往生,虽云佛接亡灵,但功夫却在生前成就。
653.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便是将来往生极乐之障碍,我们凡夫各各都有这爱字,难断难舍,有什么最好的方法来断除呢?(周慧德)
爱为迷情之私,慈悲为真性大公,时时发心,回小向大,化私为公,此一法也。然爱为十二因缘之惑,实非凡夫易断之事,不断是流转门,能断是还灭门,果断矣,则生死无不了者。但断惑如截四十里之瀑流,况爱乃生死本源,断为尤难者也。所以净土法门,而有带业往生方便,倘肯于六字洪名,爱不暂舍,舍彼爱此,由勉强而自然,又何忧虑。
654.
往生极乐已了生死不受轮回矣,然经上言,极乐世界亦也有人天,未知何解?(郑胜阳)
往生极乐,不过已了分段生死,而尚有变易,未曾断惑,不显无相法身,自然有一妄见之化身。此身未证果位,以其化身之高下,假名其为人天而已,非若娑婆人天,仍轮转各道耳。
655.
投生在莲胎里头与已出莲胎之人,他们在七宝池中所享用之八功德水是否有点差别;因为同样享用八功德水,在莲胎里,需经极长时间且还未得果。而在胎外之人只要一沐浴即时未得而得,未证而证。这是何因呢?(郑胜阳)
出莲胎后,直接享用八功德水,在莲胎内,不能与水接触,只不过莲花为水长养,自身受水之气分法益耳。明乎此理,则得证迟速,便恍然矣。
656.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经过莲花化生乎?或若境界高之人是否不必受莲花化生,往生后直接即能见佛?(郑胜阳)
说法者,必须依经,西方而曰莲邦,果胡为乎?虽断惑上品之士,亦必经过莲生,接引亦此莲花,化身亦由莲内。他佛净土,必断惑而往生,故不必处莲修养,此佛净土,未断惑可往生,故必处此以养圣胎。如不经莲养,直接见佛,未见经文,不敢妄言。
657.
佛法常云‘有生即有灭’那么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形体是否也有灭?(郑胜阳)
四土三身,惟寂光与法身,是为真实,余皆权变,然无权法,不能普度。他们有一分惑未断,则仍不了生死,莲宗竟有九品高低,品品成就。化身有相,虽有生灭,亦是变易境界,非物质之苦空不净,无明老死流转耳。
658.
圆瑛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八二页中讲‘此经灭后,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现在虚空之中,众生业重虽见不肯念,有人发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疑惑:现在众生业障虽重,但较诸阿弥陀佛经灭后之时尚浅多多,何以此时甚多念佛之人不能往生,而彼时之人念佛一句即得往生?(徐醒民)
时值末法,胜于灭法,诸障虽盛,尚不至极,佛法见闻,可云不难。而善根浅者,亦能常遇佛法,朝夕薰染,易于发心,既在不难,则心力不猛,故少成就。灭法时期,已无佛法,障难已至极点,纵遇之亦置若罔闻。必有夙根深厚者,始能破除障难,直下承当,根厚心猛,故易成就也。换言之,今时善根厚者,发心力行,无不成就,彼时夙根浅者,决难发心。
659.
以忆念持名,是否为事一心之方便乎?(赖栋梁)
忆念持名,是有净业矣。若夫一心,或事或理,乃是功夫结果问题,而非修功过程间事。
660.
‘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当如何解释?(赖栋梁)
此二语者,岂有他解,惟行者所修法门有异,其用则小有不同耳。修自力者,三祇断惑证真,自性觉圆,即同弥陀。心土非二,心既圆明,是惑已尽,故曰净土。修二力者,心净始感见佛净土,心土不二故。性觉始感弥陀来迎,生佛不二故。
661.
以净心持名较之忆念持名,何者为胜?(赖栋梁)
净心者,放下万缘,忆念者,专持名号。修忆念者,必放下万缘,修净心者,必专持名号。二者乃合为一法,分之何能济事。
662.
下品生人须待多时才能见佛,那么在莲花中是否能修持?(杨长山)
下品生者,亦分三品,开花见佛,时间各不相同,可参十六观经。我辈在娑婆苦境,尚能修持,彼下品者处清净花中,岂不能修。
663.
观经云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修观之人,当如何观法?(赖栋梁)
观从想起,想亦借乎见闻。闻乎经教,见乎天空,思教心量得以放大,见空想像得以扩展。再依经所示圣容,集中心力求之,或画一佛像,由小放大想之,久而久之,方能成就。然修宜有师导,以防错谬,一人一方便,善巧不必取同也。
664.
耳聋不听佛号,命终时有人诵经念佛,如这种人能否往生?(詹金枝)
宜用方便之法,使知来为助念,彼虽耳根不闻,闻性不灭,彼知来为助念,自起作用,纵不往生,亦种善根,按经义‘盲聋暗哑’为八难之一,自是障碍。若平素曾习念佛,略明其理,似易收效,若平素茫然,得益较难耳。
665.
一定时间念佛与唱佛(用念可多念,用唱念不多。)功德有无同样?但在家作正课无须用唱佛?(王清汉)
修行人只有念佛,念者当前之起心,此心不使散乱,令摄一处专缘佛号,或功德及相好,深者乃能观念实相,此之谓念佛。唱佛者,谓唱佛赞之类,有板眼韵调等法,多人合作功课,可使整齐合一。佛法要点,戒定慧三学,念佛者求其心定,唱佛亦不无有定,但较念力大逊矣。如家庭自己作课,纵不唱赞,亦无不可。
666.
用有佛像之念珠念时念到珠头不可越过,以珠头为界照原念,返回,继续同样往返。或可随便直念?(王清汉)
掐珠从佛头起,至佛头止,应再掉转为至佛头处,珠绳定有多余闲,掉转过来。始好再掐。若越佛头,彼段并无余绳,不好掐过耳。
667.
佛法重在事理圆融不能偏废的,我们过去只知研理,不重行事,虽有念佛而心散乱,痛知修行功夫配不上将来往生的条件,照这样迁延下去,差之一念,失以累劫,今生若不再努力用功,恐怕阿傍狱卒更比弥陀容易见面,若到此时,不逢导师,怎不使人哭自流泪呢。所以现在老师领导之下把事理念佛的方法,一一郑重再说明指示,使我们大家有所成就。(周慧德)
事理虽说是二,然事理互依,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也。简单言之,手掐珠,口出声,此即事也;放下万缘念从心起,此即理也。不论事理,皆在求得一心,然得一之法,随人根器,千差万别,不能墨守一法;故有三念三听之法,都摄六根之法,三根循环之法,记数之法,追顶之法等等。只求契悟,任择其一行之,久之,自有相应。如得理一心,二惑已断,上品上生,得事一心,未断已伏,可带业往生,大意如此,要在肯为。
668.
六道轮回之痛苦,三途之可畏,古德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由此可见静坐的重要,故今天要请老师教示。(周慧德)
静坐者,求坐而易静内也。如但身静,而心外缘,不名为静,虽坐无功。应知心起一念,即是一粒业种,念念不停,造业无穷,能片刻静念,即是片刻之觉。片刻实有几百妄念起,若果能静,便是无漏功德,自胜有漏福业。居士既修净土,宜遵本宗,心系佛号,若求他法,岂非与愿力相违乎?
669.
修净土法门当以念佛圣号为主,研究经典求定慧。易起杂念,仍道浅业障,除大声念佛把杂念赶走外,次须作何观吗?(蔡麟定)
修净虽以念佛为主,然净土三经不能不知。既能大声将杂念赶走,即是药与病对,何必乱服他药。
670.
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见注解里十劫为大劫。凡五逆十恶者,临终十念往生者为下品下生,须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但在阿弥陀佛所发愿后,彼时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满十二大劫,莲花未开吧。是否须待莲花开后,方能闻佛说法。在莲花未开里可自修道吗?在莲花里是什么样子呢?(蔡麟定)
花开见佛闻法,经有明训。在娑婆尚能修道,进入莲胎,岂能不知修道。莲花里面,光明香洁,胜于天宫。
671.
静坐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时,是否为端坐念实相,而为无相念佛乎?(赖栋梁)
果能一念不生,便是实相,实相当曰无相,无相而曰念佛者,寂照同时也。
672.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为千足定论,然而畜生并不解信愿,何以亦能往生乎?(赖栋梁)
众生皆有佛性,必赖善智识诱导之缘,更需久久熏习,始能心领念佛,念是实行。或有信而放逸,不作愿行者,亦有愿而懈怠,缺乏实行者,然既肯行矣,则信愿尽在中矣。
673.
学人母亲病了四年之久,自病以来,吾每天第一次的功课,先求母亲信心坚固,早日回复健康,自然福薄不达愿,而今年二月十七日亡失母亲,凡夫心难断难舍母爱,痛不可言,故在七七日内所作功课,全部回向于亡母超度,希望当生成就。但是未知我自己七宝池中莲华会干去否?(周慧德)
心量无边,念力如雨,净土法门,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义,则知心雨宜普。宝池之莲,本是自心,亡亲神识,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并非小瓢之水,浇此则干彼,浇彼则干此,所可比拟。观无量寿经曰:‘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三心者何?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训昭昭,岂可生疑。
674.
若度众心切者,往生后未能闻佛说法,是否须待莲花开后闻法开悟,才能倒驾娑婆度众生。凡是不以安养回入娑婆度众生者,都闻佛说法开悟之上上品吗?(蔡麟定)
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学之士,若莲胎未出,何能他往。净土法门,菩提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发愿再来度众,未有不来之理。
675.
念佛之目标以多或以专注而少为好?其速度以均匀或随快随慢为原则?因为心理上时会欲多念而心燥则觉更未能集中而散乱,念少却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问题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气和心定为归,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念佛之义,求其静虑,即是修定。必摄心专注为则,初学之人,不能持久,宜先从少念,渐使加多,能到二六时中,饮食睡眠,皆是这个,可谓之净念相继,功夫至矣。念法不宜过快过慢,要使匀称为准,如弹琴然,弦缓则不成声,弦急则断矣。
676.
念佛重质?重量?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乱,但经过几分钟妄想现前,是不是停止,镇静后再念?前所念之佛有效?无效?(刘仁福)
‘念佛之初一心不乱。’此语大错,任何人刹那之间,妄念无数安有不乱之理。其误为不乱者,是久在乱中习而不觉也。‘几分钟妄想现前’者,是求定难定,始觉出其乱也。一句有一句之薰习,便如一粒种子,下于田上,迟早自有功用。
677.
净宗信以导愿,愿以导行,有行是否定有信愿?(洁园)
古德云,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缘此三之性,本互缘而生,行无缘等飞蓬无所,愿无信等喜浴恶水,信无行等储饭不食,净土初机,必遵此三者,所谓‘圣言量’如是,应依教奉行也。若无愿无信等,另有其义,此处不得借口。
678.
后学决心念佛,期能往生极乐,但未行早晚课诵仪规,只在乎平时念佛回向,如此可否?(郑朝信)
往生功课,只在六字圣号,多念少念,在乎有恒不退,如忽作忽辍,只种善根,古人云:‘饶他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虽不能一心不乱,然习惯熟成,必须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早晚课诵仪规,系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采用,但修净土者,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应当抽时练习耳。
679.
‘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吐唾无余,捧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祈解!(郑朝信)
与前条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后四句须参。初句是举此一句洪名,乃殊胜法门。二句谓此法非上根大彻大悟者。不能圆融全彰。三句谓下根愚钝若念,亦无比人缺少几分。古人谓是无上深妙之禅,意即在此。成与不成,只是当下承当问题。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别,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谓贵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禅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彻底与依稀,真能彻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羡彼也。然而并无定解,随机应变,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无佛性,应病与药,非应药而故招病。
680.
古德云: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无佛像,要向西念。有时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讥笑,或遇污秽不适当,转向东、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较如何?(邱合顺)
佛法重心诚,佛之法身遍满十方,有时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应,既感应矣,功德自大。
681.
极乐世界多候补佛位,何以成佛须要‘候补’?(简宗修)
候补者,候补往某一处成佛也。其人功已圆满,证成极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灭尽,便往其处,重开道场也。如弥勒为此娑婆之补处,观音为彼极乐之补处等等。
682.
阿弥陀经中前面所提到的诸菩萨从何处来?其菩萨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罗汉同为释迦佛所度?(简宗修)
彼土菩萨,皆系先后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经过修功,证成菩萨,亦有他方菩萨,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国土以及功德,十方诸佛共赞,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为诸佛,不独释迦一佛耳。
683.
念佛号时,常遇许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声驱逐,然在晚上睡梦中,无法出声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则它纷纷而来,且愈多,如欲抵制,则感头痛,因此进退两难,不知有何妙法,又此头痛是否著魔?(郑朝信)
梦中既有色,当然亦有声,即知有妄想,即能会念佛。醒时念佛,驱醒时之妄想,梦中念佛,驱梦中之妄想。但恐梦中不觉,随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则感头痛’是在梦能觉矣。觉则能作主,心中自有声,心起佛声,则立除妄,头痛亦是幻梦,一律摒除。
684.
‘一心念佛’之精义?(黄宏介)
念法甚多,皆有精义,古人曾集出四十余种,要在契机。普遍者,神念神听,心念心听,或口念耳听。妄念若起,不强除妄,不起分别,皆作佛观,此名方便随缘止,大有受用。他则各有其义,非能数言可尽。
685.
阿弥陀佛今在说法,此法与娑婆世界之佛法有异同吗?(王幻如)
佛佛道同,善巧有别。佛国方便不一,说法次第或异。如娑婆难修,释尊劝生极乐,极乐易修,弥陀则不必劝生他土。此土说三七道品,统演七支,极乐演法,只言根力觉支正道。方式千变万化,归元总是一也。
686.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众生有没有另一个求生极乐国土的地方?(王幻如)
十方无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不易,成就亦难,不及弥陀接引,一生补处,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据此则十劫以前,无有似今日极乐净土,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谓此可以知矣。
687.
净土宗旨在于念佛一心不乱蒙佛接引生净土。其要点似在于‘念佛一心不乱’。倘不能‘一心不乱’是否亦能往生净 土?(杨智悦)
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祇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
688.
盖一般人均有事业,既有事业必有杂念,尤其念佛时都难免有杂念渗进,颇难达一心不乱之境界,在家众都有负担家庭经济之责任,是以不能不从事生产事业,如从事生产事业,必定随之带来麻烦及烦恼,引起念佛时杂念渗进,不能达‘一心不乱’之境。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杨智悦)
净土学人,不求义理,多恃‘带业往生’‘佛来接引’疏忽心业障碍,大是徼幸自欺。在家有经济负担,公教有功课钟点,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为害,所谓搬柴运水俱是道耳。净土大乘,自他两度,定课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经济,公教课务,敦伦尽分,作度他想。为求往生而自度,为求往生而度他,为求度他往生,而负家庭经济,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职务。推而广之,谓之万法归一,归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往生之信愿行也。
689.
理一心就断见思二惑,那么事一心是断什么?每部经典深妙的理,老师都能通达,是不是老师已得到理一心?万念归一是一心吗?那么得到不乱时还有心吗?(池慧霖)
事一心能断外尘攀缘,可伏见思二惑,所谓带业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烟海,在下不过一知半解,且所见所读,量数少,妙亦未见,理亦不达。纵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实行,亦难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见也。万念归一,可谓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690.
实相念佛往生还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否?常寂光的境界,是否还在西方?(池慧霖)
实相念佛,见弥陀之法身,既见佛矣,云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尽虚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691.
世界皆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当亦如是,若然阿弥陀佛有无违其本愿?(心炳)
佛有三身,曰法报应。应身有始有终,报身有始无终,法身无始无终,必先知此。身土皆心,并无二致,应身当娑婆之土,报身当极乐实报之土,法身当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坏空,极乐实报有隐有显,常寂光土无隐无显,大致如此也。
692.
请问念佛修行期间要多久才能成佛?(心炳)
普通法门,名曰竖超,三僧祇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门,名曰横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补处。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无论渐顿,亦必断尽无明,始得成佛,期间不能预定。
693.
设若有一年轻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吗?(心炳)
念佛法门,专求往生极乐,一到极乐,便脱轮回,已离分段生死而已,并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经变易,或不变易而一生,补处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论缁素,不论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终以后,可生极乐,是否带业往生,不能带业成佛。
694.
关于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否往生的问题,可否如下答法‘虽能往生比较麻烦’。如在世间法中,要找某机关团体洽办事务,除有特别规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单位之首长洽办,以免去签办批示等手续,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当然念阿弥陀佛较为简便。(鲜纯贤)
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饶唇舌,圣量高深,凡情难测。但应‘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经中尝有戒语:‘若他观者,多为邪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经是佛说,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错。
695.
念佛求愿往生,弟子以为除执持名号外,应多诵弥陀经观想西方胜境,使胜境种子落入八识心田充满其中,到命终乱心位时,西方胜境的种子先出来则示往生矣,所以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即此理也然否?(鲜纯贤)
专持名号,是修法之一,兼作观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随个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无非皆取随机,非可勉强,此修法论事之简语也。若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乃是证果论理之简语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语,后者果地说理之语
696.
弘一大师劝人老实念佛,怎样才算老实?(志西)
真信不疑,发愿往生,苦乐顺逆,概不退转。再闻他法,亦不改修。奇异境界,心不妄求,佛说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实念佛也。
697.
记得长者曾开示念佛方法,谓心念心听,心念神听等记不大清楚,烦请再开示,并请指导其法!(志西)
何处所说,事久已忘。然尝见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似与今问相近。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浅入深,并非混用。初学人只应先学‘口念耳听’一法,果能由生渐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处,一字听清楚,心在此听处,念出听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698.
弥陀经解释内,解人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得各种神通,想什么就现什么,假使想见亲属可见到否?(慧纲)
神通有‘天眼’一种,即横能看各界,竖能观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见此生之眷属,多生之眷属,皆可随意见也。
699.
厌娑婆欣极乐急要往生,应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是否业未尽不能快生,此业应如何使之快尽?(慧纲)
往生只言寿尽,非谓必业尽也,此处不可相混。寿指一生应得之果报,业指多劫所造之因缘,寿至一定时期自尽,业必多劫修持方断。往生乃论寿尽,并不必须业尽,寿应听其自然,不应促之使短,若极厌娑婆,惟有精进持名耳。
700.
因身体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课亦即起床,因不会念楞严咒,自己在寮房内,礼观音菩萨百零八拜,早饭后拜净土忏,人觉疲倦,每日念佛壹万声,想多念佛礼拜,惟每日爱睡昏沉时往大殿绕佛二、三圜即觉腰痛,不得多圜,应如何使之精进,否则是否与往生有碍?(慧纲)
楞严咒不会不念,自礼观音亦甚佳。每日念佛万声,暂时说不为少但须注重一心不乱。绕佛三匝,多则腰痛,即只绕三匝,亦无不可。只信愿深切,便不碍往生,如是专修不杂即是‘精’,不疲不厌不退即是‘进’。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四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三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