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佛法 (沈家桢博士著)

人类思想的病态
以上我把佛的大智、大悲及大能大略地解释了一下,同时也提到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实在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那么,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及特性,障碍人类原具的佛性呢?人类的思想大致讲来,有六种特性:

第一、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的
这话怎么样讲呢?我们在儿童时代,父母教我们认字,认一个个的字,例如一、二、三、四。长大一点,进小学,先生教我们一句句的句子,进中学,先生教我们读文章。进了大学,我们研究论文。再拿数学来做例,我们先学加减乘除,再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我们学习的方法是渐进的,是一点点积聚起来的;亦即是我所谓的累积性的方式。用这种累积的方式,是否能得到‘尽所有智’呢?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为我们求知的方法不对。试问用累积性的方式,怎能达到尽头呢?一点点的往上面堆,是永远也堆不到顶的。

第二、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类的心,只能在一个时间内,思想一件事物或几件事物,而不能思想无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识学者的看法,人有八识,也就是说,人的‘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这八种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识,只能见色法中的某一部份,色法中的无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见到的。用近代科学常识来说,普通眼识及耳识,所能见到和听到的,只是在波长中极小的一段,在眼识及耳识中所感觉出来的颜色和声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声’,就都看不见听不到了。鼻、舌、身三识,也是一样。至于第六意识,表面上虽较其他前面所讲的五识活跃锐利,实际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识只缘假像的我,使什么都以我为中心,当然更属有限性的。至于第八根本识,是否有限一点,许多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我认为说第八识的功能,在众生位是有限的,恐亦不太过;如果从‘大圆镜智’的无限性,来看这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很明显的反映出阿赖耶识的有限性了。

第三、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这千万种不同的苦痛当中,有许多苦痛,是因为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所产生的。我们的情感,要我们这样做,可是我们的理智,却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人生的悲喜剧,无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这两个导演冲突决斗之下的产品。可怜的人类,在这两大相反的巨流冲激之下,真是尝尽了辛酸。如果我们说人们一生的经历,无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复消长的纪程,亦不为太过。理智和情感,在人类的心中,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冲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及经验的结论。人类心中的理智及情感,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这个冷的理智,和这个热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例如:我们专心地思想一个数学题目,或哲理上的困难问题时,我们当时的情感总是很微弱的。可是当我们与人恋爱,或是吵架的时候,那也就是情感发挥到高潮的时候,那时的理智,总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们证明,理智和情感这两个东西,在众生位时,是互相抵消,同时不并起的。以这样一个水火矛盾的心,怎能达到悲智无碍的佛境地呢?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大悲与大智并起,是诸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也是我们学佛者研努力的目标。如果我们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并起,圆满佛位是无法成就的。

第四、人类的思想方式是颠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张桌子,静静地站在那儿,我们看不出这张桌子,有任何的动态,换句话说,眼识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静止的。可是我们的意识却告诉我们说:根据科学的证明,这张桌子不但时时刻刻跟著地球在太空中运动,而且组成桌子的原子电子更是时时刻刻的在那儿运动。眼识和意识,及其他各识之间,其实是经常在那儿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类就养成了一种协调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识之间争斗冲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识能相安无事,各尽其能就算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人类的心识,真是一堆乱糟,一篇糊涂帐!这种各识各自为政,各是其是,先入为主,不求真理的现象,我称之为‘颠倒性’。

第五、人类的思想方式是虚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来应付一切事,是很难成功的。力量集中,实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力量分散,也是失败的主因。人类心识既有八个,(注)这八个识,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们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候,也就是诸识集中力量,向某一问题进攻的时候。我们在应付一个大问题时,或遇见一个重大难关时,我们总是全神贯注的。普通人的心识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分散的或消费了的。再进一步说:人的行动与思想,是都受‘习气’所支配的。无量的‘习气’或‘潜能’,都潜伏在含藏识之内,一遇机缘,这种潜伏著的种子,即会发生作用,(名为现行)于同一刹那,各识的种子,既都能遇缘而现行,而事实上又往往是诸识并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诸‘智’同时并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诸‘识’同时并起,在‘众生位’却成了过患,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佛法里有一句话:‘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诸佛以烦恼为菩提。’是很有意义的。话不要扯得太远。总之,人类的心识,是虚弱性的,没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诸佛的大力用,以这样虚弱的心识形态,是绝对不行的。
注:八识是一抑异,为一颇费推敲之问题,此处所谓八个,亦只是为了说明而已,并不执定人真有八个心识,特此声明。

第六、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执实性的
这一点,是六种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简单说来,就是人类的思想,无论何时,都是‘执实’的;执实者,执万法为实有,或执万法有定相及自性。至于怎样‘执’,又怎样的‘执以为实’,却是个极复杂的心理问题及哲学问题。西藏中观学派及无上密宗,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的精辟论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再研讨。在这个广泛的园地里,今天只想提出一点来谈谈。
我们看见这是一张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们任何人都会肯定的说:这张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这张桌子。人类思想的执实性,说来虽千头万绪,但如能了解,‘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这一基本执实形态,也就对执实性有一相当的了解了。人们出生之后,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执实。教你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尽是装些这种执实的观念。我想再举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忙各位了解人类思想的执实性。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坐著,身后站著个侍者小沙弥。那时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不下。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的跑进房来,对者和尚说:‘师父,我说这个道理,是应该如此这般的,可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是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尚对甲说:‘你说得对!’甲和尚很高兴的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的跑进房来,他质问老和尚道:‘师父,刚才甲和我辩论,他的见解根本错误。我是根据佛经上说的。我的意思是如此这般。您说是我对呢,还是他对?’老和尚说:‘你说得对!’乙和尚欢天喜地的出去了。乙走后,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沙弥,悄悄地在老和尚耳边说:‘师父,要就是甲对,要就是乙对,甲如对,乙就不对;乙如对,甲就不应该对;您怎么可以向两个人都说你对呢?’老和尚掉过头来,对小沙弥望了一望,说:‘你也对!’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同时也极为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活现的说明了佛的无碍境界,与众生的实执境界的大不相同。把华严的无碍哲学,描写得淋漓尽致!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类思想的六大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以人类现有的思想方式,是绝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类现有的思维方法,心识形态,是绝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以及佛的‘无缘大悲’,和佛的‘无边大能’的!然而大智、大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达到呢?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拿他自已的修行过程作榜样,明白的指示我们:如果我们能将现有的心识形态,思维方法转变一下,把六个毛病都治好,本来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显露。
基于这个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学家对于研究现象界的努力,或佛学家们对于考据经典的努力;佛法却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扩大和发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会自然而然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