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略考

中国梵呗之起源与发展
梵呗虽起源於印度,但由於中国文字以象形为主,音短而促,印度文字则以拼音为主,音长而繁,两种语文的差异,以至古来“译文者众,传声盖寡”(《高僧传》卷十三)。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慧皎法师亦曾言:“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经文)有译,梵响无授。”(见前引)这种情形,尤其是负责翻译经文的古来大德,感触最为深刻。鸠摩罗什大师在对门弟子僧睿,论及西方辞体商略同异时,即曾感叹:“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见前引卷二)因此,翻译既然无法达到梵呗的效果,中国佛教欲使用梵呗,除了参考印度佛教之方式外,自行发展适合汉语使用的梵呗,则是必然之道。

关於汉地自行发展梵呗之始,相传起源於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有梵天之赞,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深受感应,遂摹其音律,撰文制音,写为梵呗。然依《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记载,约於此同时,亦有康居国人康僧会法师入吴越,从事译经并亦善於梵呗,文云:“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擅美当世,音声之学咸取则焉。”故知梵呗之中国化,应有印度音韵之影响在。此后,中国化之梵呗,亦逐渐盛行於南方(植为北方人):齐梁时,南方佛教兴盛,金陵文宣王萧子良更於永明七年(西元489年)“集京师善声沙门”於一处,专门研讨并创作佛教呗赞音乐,从此确立了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到了梁武帝时,由於武帝的崇敬佛法,更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大量地引入佛教梵乐於其中,将佛教音呗与中国商、周以来之传统音乐的融合,做了最有力的推动,同时也促成了梵呗的“中国化”转型。而这些佛法色彩浓厚的梁朝雅乐,到了隋朝统一天下后,就顺理成章地被继续延用,而成了中国统一政府的”华夏正声”了。此一事实,给予中国后来历代的清商乐与官廷音乐,有了很深远的影响!直至唐朝时,随着俗讲风气的大盛,以及梁武帝时所创建,而一直延续下来的“无遮大会”、“盂兰盆法会”等大型佛教仪式,早已为当时的佛教,提供了许多新的梵呗使用及弘扬的机会。因此,不但在官廷中,来自西域佛国的佛教梵乐,成了当时上流社会的“流行音乐”,同时透过“唱导师”(化俗法师)的深入民间布教,更使得民间亦有了佛教呗乐的流传,梵呗也因此渐盛於民间。此外,当时的政府,甚至更将梵呗,立为译经道场九种职位之一,其受官方之重视可见一斑。

宋、元以后,由於梵呗及佛教音乐已有了明显的分化(此一“分化”始於唐朝唱导师的推动),使得脱离修道内涵的“佛教音乐”,已正式的出现在民间艺术当中。同时由於此一艺术表现的深入民间,从而也反过来促成佛教音乐本身,有了进一步“通俗化”的倾向(然而纯正的“梵呗”
则大体未变,以其纯由寺院法会所使用及传承故)。甚至亦藉此分化与通俗化之便,佛教音乐在当时,正从各个方面,全面地影响着中国的说唱音乐、乐器演奏及宋词、元曲的词、曲牌之发展。例如词牌中的《菩萨蛮》、曲牌中的《双调五供养》,乃至七弦琴乐中的《普庵咒》等,皆是明显的例子。再者,继唐代“俗讲”而起的,是宋代的“写卷”,并一直绵延至明、清,这对於近世多种的戏曲及曲艺音乐,也起了很大的影响。至於纯正的“梵呗”,则在元代,由於“瑜伽施食”的再兴(起於唐代),并配合着藏密的引入,更使得此类正统梵呗(非佛教音乐),又有了另一层新的发展。相对於此的,宋代则是因为天台忏法大兴之故,有关修忏方面的梵呗,亦得到了不少的发展和应用。

到了明朝,佛教音乐已更加明显地分化为佛教乐曲(包括歌曲及音乐、套曲等)及传统梵呗两个部份。而属於化俗导众的佛教乐曲,更是受到了当时政府的大力推广,例如明成祖便於永乐十五年(西元1417)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之多,通令全国佛子习唱,而其中亦有大量当时流行的南北民间曲调在内(这是佛乐通俗化的又一明证)。此后的清朝两、三百年间,则大抵延着:梵呗继续保存;佛教乐曲则走向进一步与民间融合(吸纳民曲入佛教仪式中,或输出佛曲入民间乐团里)的两个路线发展。大体上此时的梵呗是倾向衰微,而佛乐则进一步地倾向“异质化”。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千六百多年来,梵呗在中国发展的大概:由三国时期的草创与独创,到南北朝时期有选择性地融合,到唐、宋时期的定型、繁盛与对外发挥影响力,再到元、明、清以来的极度通俗化,并逐渐地失去创造力、传承力与保护力,而步向受世俗乐曲混入与异质化的衷微阶段。

为了正本清源,同时也为了避免未来佛教梵呗的衰化和流俗,进而失去佛法自利利他的本意,因对於“梵呗”已在历史的演变中,分化出佛教音乐“傍支”的事实,今日之佛子实当有所考察与了解。一方面藉此,得以更正确地把握纯正梵呗的精神与传承,另一方面亦能明白地辨别“梵呗”与“佛教音乐”间的确实分野,从而才能建立起面对梵呗及佛教音乐时应有的态度。这样的工作,应是处在这个“现代佛教音乐”正方与未艾,而传统佛教梵呗却有失传及滥用现象的今日僧伽,所当努力承担的。(以上参考《佛光大辞典》梵呗条,及《天宁寺唱诵》音带〔一〕所附“前言”,上海音象公司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