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堂

蒙鸿新民孤抱远(下篇)

马 来半岛的回教有若干历史因素,其一是回教教义/教条与马来族的传统民俗信仰的重叠,两者互相消长,在教育未普及、民智未开发的时代,难免形成一些封闭的现 象。其二是英殖民政府逐步控制半岛各州府(结成联邦或不结成联邦两系统)后,让各州苏丹保留管制回教与民俗的主权,而那些由苏丹委任的神职人员,从祭司到 宗教教师,多数未受到阿拉伯等地无论是原教旨或新宗教思潮的洗礼,态度趋向保守。20世纪初,从西亚北非漂洋过海来东南亚游方的伊斯兰教教师和宗教改革运 动家,在半岛多数选择海峡殖民地(槟叻甲)作为驻锡之地,所接触的宗教志士也多为具有阿拉伯血统的当地人,这就是新加坡和槟榔屿相继崛起成为半岛回教改革 运动发祥地和重镇的原因。

合资创办杂志《领袖》
1901年,赛伊薛赫的廖内恩公派他到新加坡坐镇,就近管理 淡岛上的砖厂; 淡岛比本炎戈岛较靠近新加坡,它们同属廖内王国领土,在荷兰东印度范围内。赛伊薛赫在新加坡结识到一群回教知识人,他们合资创办了《领袖》杂志(al- Iman)赛伊薛赫参与了出版与编辑工作,也为该杂志撰写了不少文章,这是他后来在槟岛从事宗教文化传播工作的先声。这批回教知识人接着又在史丹佛路开办 了一所设有现代教育课程的宗教学校Madrasah al-Iqbal al-Is-tamiyyah,这事也与他日后在马六甲和槟岛的办学事业前后呼应。

荷兰于1911年利用王室内讧而废黜,苏丹及推翻廖内王国,实施直接统治。赛伊薛赫从此结束与廖内群岛的因缘,先迁居新山,当回教法庭律师,嗣后又移居马 六甲开办宗教学校,因受到保守势力攻击而关闭,后来就迁居槟榔屿。赛伊薛赫莅槟时已接近50岁,在嗣后的近20年里(他于1934年逝世,享年67),他 做了大量工作,办学校、出版 / 编辑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和通俗小说、编写回教讲义、演说和做生活辅导;可以这么说,现代马来文化史上赛伊薛赫所占的地位,主要是以他在槟榔屿所做的事业 为基础的。

陈蒙鹤的论文(赛伊薛赫:其生涯与时代) (收在《The Cry》里)分析赛伊薛赫的事业,将它们归纳为民族振兴、宗教改革、宗教杂志、宗教书籍、教育改革、社会改革、通俗小说、经济生活改革等几方面。他在槟岛 先办学,脱离学校后开始写通俗小说,赚到钱后于1927年开办”日落洞出版社” ,出版社的排字房和印刷机间就在住家(日落洞路410号)旁边。他随后创办了一份宗教杂志《兄弟会》 (al-Ikhwan)和一份报纸《兄弟》 (Saudara),前者用来推动正信的回教,藉以移风易俗,他自己撰写的《伊斯兰教史》和《回教与理性》等一系列文章就是连载于这份刊物上;《兄弟》则 是一份三日刊,用来促进回教徒的科学/文化修养等世俗知识,藉以提升他们的社会经济。

以平易文字教化人心
赛伊薛赫的长篇小说,很多是改编自埃及等国的名著,出版时都冠以”德育”系列标目,有很强烈的载道派(moralist)色彩,而这也正是他写作的宗旨, 就是通过平易的文字而有趣的故事来达到教化人心的效果。在这一点上,赛伊薛赫作为马来现代文化启蒙者,跟中国启蒙先驱们如梁启超对小说艺术的实用观是颇为 一致的,梁任公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文开宗明义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后人在赛伊薛赫的遗著中也可读到类似的议论。

《The Real Cry Of SYed Shaykh al-Hady》一书,收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回忆录、赛伊薛赫遗文选等,对传主其人(生涯) 、其时代背景(如廖内王国历史)、其思想(文选和学者论析)等都有详尽的涵盖。书后还有不少附录的词汇、书目、索引,而几乎每一页都有可说无微不至的注 文,显见编者的细心和功力。编者Alijah Gordon,原名Shirley Gordon,她主持马来西亚社会学研究院(MSRI)已逾40年,出了不少好书,他们的工作对马来/回教研究着力尤大。书中收陈蒙鹤 (LindaTan)的论文,是她在马来亚大学(时仍设于新加坡)修读马来研究时,在Pandita Zaba (Haji Zainal Abidin bin Ahmad)指导下完成的学士论文;陈女士后来继续在新加坡大学进修,其硕土论文《新加坡早期华文报研究:1881至1912》(英文)于1967年由大 学出版社出版。陈女士尊翁陈岳书是新马上海书局创办人,她刚于数日前去世,我于1月1日报上看到挽词。

文/张景云
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文杂志》主编
资料摘自: 2003年1月29《南洋商报》